深切缅怀林为干老师.
林为干院士生平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国际著名微波理论学家,“中国微波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为干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1月23日9:30在成都逝世,享年96岁。
林为干先生1919年10月20日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县。1939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45年9月赴美求学,1951年3月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1951年9月他冲破重重阻挠,绕道香港回到祖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先后任教于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曾参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筹建,并于1957年12月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执教至今,1958年2月任院长助理,1981年2月至1984年7月任副院长。

林为干先生长期致力于微波理论与技术研究,是新中国五十年重大贡献科学家之一。他在博士论文中提出的一腔多模理论,推动了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领域的发展;他和钟祥礼副教授合作研究的“林-钟方法”,便捷计算传输线特性阻抗,赢得国际同行赞誉;他在古稀之年仍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我国微波输电技术做出了重要开拓性成果。他先后出版著作四部,发表重要学术论文300多篇,在闭合场理论、开放场理论和镜像理论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林为干先生1978年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获科学大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并获“在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林为干先生在微波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充分认可。1986年受聘为意大利《高频》杂志编委,1988年受聘为美国《微波与光技术快报》编委,1993年受聘为美国《电磁波与应用学报》编委。林为干先生是IEEE-MTT北京分会首任主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多所世界著名大学客座教授。他于1990年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科学院院士,2003年被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林为干先生是我国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被国内外同行尊称为“中国微波之父”。从教60多年来,林为干先生爱生如子,竭力培养国家栋梁,为我国电子学特别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共培养120多名硕士、80多名博士、10多名博士后,曾是新中国培养博士生最多的导师之一。他谆谆告诫学子要“做一辈子研究生”,这些弟子遍布海内外,在各高校、科研单位和公司企业工作,业绩突出,推动了我国微波科技和微波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微波人才培养和微波事业传承的中坚力量。1989年,林为干先生的“矢志育人,硕果累累——探索我国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成果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为推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不断向世界一流迈进,鼓励该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品学兼优的学生取得杰出成就,2012年10月19日,在先生93岁生日之际,“林为干教育发展基金”正式启动。
林为干先生毕生追求真理、严谨治学、诲人不倦、淡泊名利,为“科技强国”梦想奉献了一生,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爱党爱国的高尚情操和美德。林为干先生不仅是我国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一面旗帜,更是我国教育界教书育人的楷模。
林为干先生的逝世是我国教育界、科技界和我校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林为干先生!
林为干先生千古!

林为干老师一路走好.
林为干老师千古!
林为干老师为"老科协"编写的科普丛书写序:(张孝澄提供)
序
很高兴看到有这么一套科普丛书出版,它们讲的是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中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和技术的展示,为我们的青年读者和所有热爱科学的人们讲述了在现代社会中电子信息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讲述了科学技术是如何在影响和改变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都是社会必要的因子,这套科普丛书的问世,其作用和意义是显然的。
这套丛书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所支持的一个科普项目,丛书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都是电子科技大学(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教师和教授,他们有的已经退休,有的还在院系领导岗位上和教学科研领域中辛勤工作,而且,他们都对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有极高的热忱,积极参加各类科普工作和活动。退休的同志以老年科协为基地,活跃在各个科普领域,他们已经和正在做出新的贡献,还在继续发出光和热。
纵观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科技领军人物,从整体上看,我国这类人物还不够多,我们的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的工作更是任重道远。胡锦涛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六项要求,包括终身学习来培养这类人才。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时不我待,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广大读者同志,也会从这套精致的科普作品中获得启迪,与我们一道进入信息世界,思索和解决电子信息领域与人类生活中的问题。不断地前进,与我们的老师、编委们一起前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为干
2006年8月
国内媒体相关报道
中新网成都1月23日电(贺劭清):中国科学院院士,原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为干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1月23日9点30分在成都逝世,享年96岁。
林为干1919年10月20日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县。1939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45年9月赴美求学,1951年3月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1951年9月回国,先后任教于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曾参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筹建,并于1957年12月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执教至今。1958年2月任院长助理,1981年2月至1984年7月任副院长。
林为干是中国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新中国50年重大贡献科学家之一,从教60多年来,为中国电子学特别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曾是新中国培养博士生最多的导师之一,被国内外同行尊称为“中国微波之父”。
据电子科技大学工作人员透露,尊林为干先生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会。林为干先生遗体告别仪式
定于2015年1月29日在成都举行。
《林为干科研和教学的一生》
林为干1919年出生于广东台山大纲村。父亲林本伟早年曾用心科举求仕,希望自己的三个儿子都能成为国家栋梁,遂给儿子取名为栋、为梁、为干。
林为干自幼学习成绩突出,1939年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林为干并未放弃继续求学的梦想,很快考入清华研究院电子工程学部电讯组攻读研究生,师从华裔物理学家、时任清华大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任之恭教授。但战争断绝了林为干与父亲的联系。他失去了经济支持,被迫中断研究生学业。此为林为干最遗憾的事情,至今回忆起来他还有些自责。
林为干从事微波研究是从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时开始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林为干获得博士学位,他婉言谢绝了导师温纳里让其留校的邀请,毅然冲破阻力回到祖国。受冯秉铨之邀,他到岭南大学任教授,同时在中山大学授课,不久兼任岭南大学电机系主任。1952年中国院系大调整,岭南大学的电机工程系并入新成立的华南工学院,他调入华南工学院任电机系主任。1956年,他又服从组织安排,举家西迁成都,参与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并将一生奉献给了这所高校。 1989年,林为干从科研和教学一线退下来,但丝毫没有懈怠,依然以饱满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从事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此后的七八年时间里,林为干发表了130余篇学术论文,独著或为第一作者的近30篇。(腾讯新闻综合光明日报等报道)
请点击以上网址即可看见